查看原文
其他

不检测、不收作业、不立即开始上课……这所学校的柔性复学策略太独特丨头条

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当代教育家传媒 Author 孙道明

 


这是一个特殊的日子,困居了一个春天的师生,在春天里思念,终于要在夏天里相见。

经过精心的复学准备,各种方案、各种流程、各种规则细化……全部经过了无数遍预演和讨论,看上去万无一失,只待复学了!
然而,审视这些严谨到无以复加的流程和细化到近乎极致的规则,我忽然想到:
承接这些流程和规则的,可都是些孩子啊!
我们要看到疫情防控的一个个规定流程,更要看到流程后面一个个稚嫩的心灵;
我们要落实疫情防控的一条条硬性举措,更要考虑孩子脆弱情感的承受能力;
我们不能成为应对疫情的机器,刻板教条,而是要成为孩子久别重逢的亲人,温暖如春。
防疫工作也要坚持儿童立场,也要强调以人为本!
如此一来,我们就应该慎重考虑:有哪些事情不能做?有哪些事情要变换方式做?
重新策划,重新设计,在确保防疫工作严格落实政府要求和标准流程前提下,我们决定大胆做一些减法。


一、不统一进行学业检测
某名师曾在报刊上呼吁:开学后,要立刻对孩子居家学习情况进行精准检测——“不检测,不上课”。这个观点得到了很多人的响应,也有一些学校确实是这样做的。
但我们经过分析认为,这个观点和做法都不妥当。
近四个月的居家生活,好不容易返校,孩子小小的心充满了激动:盼着在校园里撒欢,盼着跟小伙伴们玩耍……这一切还没来得及做呢,一场突然的考试,基本上会把大部分孩子打懵。著名特级教师李镇西说:“隔了近半年,许多知识的确印象已经淡漠,考试成绩多半不会好,然后又是排名,又是家长签字,孩子沮丧的心情可想而知。”
我校在疫情期间,设计了20多个PBL学习项目和相关防疫课程。这些项目课程,开放多元,不提供标准答案。孩子们在家里有充足的的时间从容展开,孩子的想象力、学习力、实践力都得到了明显提升。但这些提升大多是内隐的,靠考试很难评估。
松山湖二小孩子开心返校
鉴于此,我们学校明确“不做”的第一件事情就是:开学后半个月内,不做统一的学业检测!让孩子没有任何精神负担地开始校园生活,逐步完成从居家到学校的柔性过渡。
当然,不检测不代表对学生的学业情况不闻不问。我们通过居家学习展示:聊聊我的居家生活、谈谈我的收获和困难等方式来摸排学生的情况,从而进行精准辅导。

二、不立即开始规范的课堂教学
在家里自由自在,回到学校马上会有统一的纪律约束;
在家里线上学习,时间自己把控,节奏自行安排,回到学校,一切都要按部就班,按照严格的课程表推进;
在家里主要跟家人相处,自然随性;重回班集体,马上面临同学之间的相处……
孩子的行为习惯需要重新调整,生活节奏需要重新建立,学习方式需要重新改变,人际关系需要重新适应……
这一切都需要一个过程。
孩子不是机器,不可能按一下开关就完成从居家到学校的迅速切换。因此,返校后规范的课堂教学不宜马上进行,应该设置一个过渡期,让孩子逐渐适应。其实,不仅仅是孩子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,老师同样如此。
我校为了解决居家到学校的柔性过渡,开发了“桥梁课程”:在开学的头三天用一系列的游戏和活动来迎接师生,推动师生互动、生生互动,让大家在安全、温暖、友善的氛围里,释放居家期间积累的各种情绪和压力,缓解疫情带来的恐惧和紧张,逐渐适应规范的学校生活。
三、不集中收取学生作业。
如果问假期之后学生最担心的是什么?我想大部分学生都会说是老师催交作业。
漫长的假期里,有的孩子的作业完成了,但早不知去向。有的孩子没有完成作业,惴惴不安回到学校。此时如果强行集中收取作业,势必造成部分孩子心理的恐慌。
不集中收取作业,不意味着不检查和评估作业。
我校的创意举措是:把收取作业改为作业展示。
我们用一周的时间,举办“松山湖二小居家学习成果展”,布置专门的展台,举行隆重的开启仪式,孩子们自觉自愿提供自己假期里的作品、作业,进行汇展。
师生共同组成评委会,评选最美作品(作业)、最具创意作品(作业)、最好玩作品(作业)、最认真的作业……
如此一来,没有完成作业的孩子都主动积极地来完成作业,已经完成的精心挑选设计,每个人都找到了自信和感觉。
四、不大面积进行所谓的心理干预
有一些学校基于善良的愿望,一开学就采取了各种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干预措施:发放心理调查问卷、进行心理讲座、观看与疫情和心理健康相关的影视等等。这种大面积的心理干预,反而会营造出紧张的心理环境,带给孩子强烈的心理暗示。
对于绝大多数学生而言,最好的心理干预是学校提供宽松温暖的环境,通过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良性互动来释放情绪和压力。
因此,我们学校把心理干预“隐藏”起来,外化为一个个好玩的活动和游戏,让孩子不知不觉间缓解了心理压力,适应了返校生活。
同时,我们对需要重点关注的学生采用了“一人一档”的方式:随时关注,随时干预,随时调整。


与“四不”相配套的,是“四个转变”
抗击疫情,政府有各种刚性措施,这些都要不折不扣地执行和落实,但是我们面对的是幼小的孩童,如何让他们柔嫩和脆弱的情感、心理能够适应这些刚性的抗疫措施呢?
一、把生硬的变为柔软的

“小奇”是松湖二小的吉祥物,从去年开学典礼上和孩子们见面之后,就一直守在“B612”星球,每个清晨孩子们走进校园,都会走上前去和“小奇”打声招呼,热情的孩子还会去摸一摸,它是陪伴了孩子们整整一个学期的“朋友”。我们让可爱的小奇帮助孩子理解刚性的抗疫措施:例如小奇戴口罩、小奇排队测体温,饭堂用餐贴在地面的小奇,跟我站在一起的小奇,欢迎返校的小奇……
小奇告诉孩子们,上学前,在家测体温,低于37.3℃,到校上课;小奇还告诉孩子们教室外,教室内,放学前都要测体温;小奇用自己的方式告诉孩子如何保护自己……

画在地上的红线是不可逾越的,写在纸上的规章制度是一项项不容讨论的,但是我们用创意的方式让这些制度、要求、规则变得不再冰冷的,不再生硬,而是充满温度。

二、把柔软的变为刚性的
返校之后,考虑到学生的体质有所下降,我们硬性规定,学生每天一小时的锻炼必须保证!运用科学的方法,逐步恢复学生的体能。
在保证足够社交距离的情况下,从一开始的居家锻炼展示,老师纠正部分动作,逐步增加运动量,用科学的方法慢慢恢复学生身体状态。
同时,我们缩短每节课时间,增加课间校园漫步。我们的校园足够大,花草树木足够多,让孩子们见见阳光,见见绿色,见见生命。
老师也一样!
返校之后,面对高强度的防疫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,作息的调整,心态的放松,身体的恢复,都需要提前进行。在返校准备周里,我们强行规定,每天下午下班前,由学校统一组织一小时体育锻炼。五位体育老师分为五组,从最简单的身体拉伸开始,用两周时间,逐步加大运动量,增加无交叉体育游戏项目,逐步恢复体能,调整睡眠,迎接挑战。
三、把正式的变为非正式的
回顾三个月的线上教育,我们除了关注教学之外,更注重关系的建立,我们始终认为,建立关系是一切教育发生的前提。
我们坚持线上教育不能只有课程、只有知识传授、只有作业要求等正式的教育元素,还要有聊天互动等非正式的教育要素。
例如我们开展定期的视频连线,师生、生生在网络两端听着熟悉的声音,看着彼此的笑脸,诉说着思念,倾听着鼓励。视频连线,把散布各地的一个个家庭串联了起来,把一个个孤独的心串联了起来,二小全体师生,始终在一起!
长时间的居家生活,亲子问题、心理问题在返校之后都会随之而来。我们学校只有一到三年级的学生,常规的心理问卷调查必须要家长协助,数据会失真。我们把正式的调查变为非正式的聊天。返校之后,每位老师会跟孩子进行若干次聊天,聊聊彼此这几个月的生活,聊聊收获,聊聊期待,聊聊未来。在非正式环境下,没有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明显界限,有的只是关于生活、关于态度、关于关系的话题,放松、自然、美好。

四、把非正式的变为正式的
在四个月的线上教育中,我们每个月每个班都会举办一次线上庆典。我们用仪式共同抵抗岁月时艰,强化精神归属感,不仅孩子们得到了鼓励,每个家庭也备受鼓舞。这种隆重的仪式,比非正式的表扬和零星的鼓励,效果要好很多。
返校之后,我们同样要正式的为每个孩子举行隆重的庆典。为他们颁奖,表扬他们在居家学习中的优秀表现,一起去做更好的自己;和他们一起回顾,记住这段特殊的岁月,一起走向更明亮那方;为他们办一次作品展览,留下深深的回忆,一起记录共同经历的这段旅程……
总之,学校的防疫工作不能像工厂流水线。作为教育工作者,我们要用“人性”的眼光去看待和落实防疫防控工作,在原则和规定之外,应该有有温度、有情感、有情趣,让孩子在一种诗意状态里重启校园生活,重新开始健康的成长。


作者 | 孙道明,广东省东莞市松山湖第二小学校长

来源 | 当代教育家传媒(ID:ddjyjcm)

责编 | 张丹丹

排版 | 又又

2594889720@qq.com

• 陶西平:未来学校的7个共同特点 

• 疫情下特殊的开学第一个月,我们应该抓什么?

• 疫情为教育变革按下加速键,如何在逆境中迈向未来学校进阶?

▼ 点击「阅读原文」,一键订购!

: .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,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,轻点两下取消在看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